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_800元快餐不限次的地方_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

盐圩的锣鼓声

发布时间:2022-11-02 阅读量:

 □  赵银笙

  旧时,淮北盐圩偏居海隅,沟河纵横,路狭艞险。圩下人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生活舒缓但又枯寂。因此,只要民间艺人的锣鼓声在滩头响起,男女老少便会闻风而动,观者如堵。事后,仍会回味无穷,甚至为某一角色、某个情节而争论不休。

工鼓锣

  “工鼓锣”,又称“淮海鼓锣”,盐圩人则称之为“唱书”。其表演形式非常简约,一人一凳一锣一鼓,而锣小如盘,鼓小如球。唱词的句式有三字、五字,也有七字、十字;演唱时吟诵结合,似唱非唱,似说非说。锣鼓一响,千军万马、世态炎凉便在唱书艺人的舌尖上恣意游走。

  据说,“工鼓锣”的书目多达150余部,其中有古代传奇,也有现代故事。常见的有《东周列国》《杨家将》《隋唐演义》,以及《林海雪原》《烈火金刚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等。

  到盐圩表演工鼓锣的艺人大多来自周边乡镇,较有名气的是灌云县同兴公社的刘立美、四队公社的陈德标、翟继明。唱书艺人坐场演出,当地的主事人不但到各家各户凑齐“唱资”,而且还得负责他的吃住。

  那时,四队公社兴办的盐场与我们盐圩隔河相望,务工者都是生产队的农民,过着集体生活。因此,每到生产淡季,公社领导总会安排唱书艺人前来慰问演出。

  初秋的一天,听说四队盐场又来了唱书人,晚饭后,我趿着塑料拖鞋,跟随大人们乘船去了河对岸。

  食堂内,灯光迷离,汗腥味、劣质烟草味混合在一起。唱书艺人端坐中间,听众围坐四周。但见他左手敲锣,右手敲鼓,先唱了一段“小书头”。待人们逐渐坐定,他正式进入主题:“言的是哎,人生在世千百等,高与矮黑白痴呆瘦对肥啊……”

  那晚,唱书人唱的是春秋时“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”故事。他那略显沙哑的唱腔、恰如其分的神态,让听众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。正当大家为伍子胥无法过江而焦急时,锣鼓声戛然而止。“歇歇锣鼓抽袋烟。”唱书人俏皮地说道。一瞬间,室内寂然无声;随后,叹息声、咳嗽声、板凳移动声才骚然响起。

  散场时已是晚间九点多钟,夜幕沉沉。乘船过河时,我不慎一脚踢到船锚的铁齿上。至今,右脚大拇指与二趾的交接处,仍然可见一处疤痕,若黄豆粒一般大。

跳麒麟

  年少时,企盼过春节,因为除了可以穿新衣、吃年糕、放鞭炮、挨家挨户观看墙上的年画,还可以欣赏平素难得一见的节目——跳麒麟。

  旧时,跳麒麟通常是民间艺人以表演节目换取食品或钱财的一种手段,也是盐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一。

  “麒麟”,通常用竹篾或芦柴扎成骨架,彩纸贴饰,丹青点染。有的背上还扎着一个小人,寓意“麒麟送子”。那小人双手拿着小鑔,线头连在扛麒麟人的手中。扛麒麟人一打镲,线头牵引小人也做出相同的动作。这在我们孩童的眼中,既趣味十足,更神奇莫测。

 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会有跳麒麟班子先后前来盐圩演唱。一个班子一般由5人组成:一人负责讨要食物或现金(俗称“抵笆门子的”),另外四人负责敲锣打鼓。其中,打镲的扛着麒麟,敲锣的负责领唱。唱完四句,夹一阵锣鼓,再重复最后一句。唱段长短不一,有的是传统的曲目,也有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。

  有一年春节,我正与小伙伴正在盐滩门面沟前燃放鞭炮,忽然听到远处传来跳麒麟的锣鼓声,大家立刻兴致勃勃前往观看。

  见古大爷家的门楣上贴着挂廊,跳麒麟班子唱道:“锣鼓一打咯排排,五彩挂廊挂起来。朝里刮刮生贵子,朝外刮刮要发财。”听此,古大娘立刻笑嘻嘻拿了几个包子递给“抵笆门子的”。到了胡四爷家院前,见门上挂着吊搭子,他们改唱:“锣鼓一打咯排排,这家吊搭挂起来。虽然不是无价宝,挡住寒风不进来。”见围观者齐声喝彩,他们又唱了一段《十八岁古人》。

  听说,假若两个跳麒麟班子碰巧在同一个盐圩相遇,双方会轮番比赛谁唱的段子多。唱词多为《麒麟出世》《唐王游街》《王三姐挑菜》《十二月花风》等。当然,也会唱一些颂扬盐场变化的新段子。

  或许我家所在的盐圩道路难行,年少时,我从没见过两个跳麒麟班子同圩赛歌的盛况。

跑旱船

  跑旱船,因其在陆地上模拟水中行船而得名,又因船体装饰有红绸、纸花,称作“跑花船”。

  追溯起来,跑旱船源远流长。据《太平广记·乐二》记载,唐代就有“山车旱船”。宋代吴自枚的《梦粱录》,也记述了杭州城元宵节“旱龙船”的演出。

  在盐场,“旱船”通常用细竹竿扎成骨架,然后围以绘有波浪的彩纸或彩布,船舷两边系着绸带。表演时,旦角顶船,丑角撑船,然后做出解缆、上船,推船、行船,下船、系缆等系列动作,中间还会穿插与风浪搏斗的桥段。特别是演员相互对唱、一问一答以及插科打诨,常令观众时而伸颈,时而侧目,时而蹙眉,乃至开怀大笑。

  跑旱船多在节日演出,表演者一般67人。除了场内的旦角和丑角,其余人手拿锣、鼓、钹甚至唢呐,在旁边伴奏。有时,场上演唱,伴奏人也会齐声和唱。

  小时候,曾在盐圩的廪基内看过一次“跑花船”,曲目叫《王妈说媒》。此后,放学的路上,小伙伴们常用“王妈”的唱词相互打趣:“小分头二面分,小皮鞋脚上跟,走起路来真好看,好像一个大学生……”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盐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蓬勃兴起,跑花船也增添了新的元素,除了说唱,还有女子伴舞。

  一天,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太太找到场工会,声称自己的身材仍有“曲线美”,理应参加伴舞。不得已,组织者只好同意由她牵头组建了跑旱船老年妇女伴舞队。

  如今,淮北地区的盐圩已不复存在,但一踏上那片咸土地,感觉昔日的锣鼓声似乎依然余音袅袅。

  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深秋的盐乡
下一篇:
故乡的四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