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少时,父亲常对我讲,一个家庭、一个人要取得成功,必须做到“三勤”:即勤劳、勤俭、勤奋。现在想来,这“三勤”不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吗?
当年,我的父母是灌西盐场知青,下放到五图河七道沟农场。由于我们全家人勤劳苦干,在农场里是出了名的。大家伙们说,我母亲是最勤劳、最能吃苦的“拼命三娘”,上工时专拣工分多的重活干,家里又是养鸡又是养鸭鹅,还常常起早贪黑种菜园地……我一放学回家,就撸起袖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、干农活。正因为全家人的辛勤劳作,我家尽管劳力少,但年年都是农场人羡慕的“余粮户”。
虽是“余粮户”,但父母勤俭持家,千方百计节省开支,攒钱建房、置办家具、家电等大事。母亲一年四季就是那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。晚上,她常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那贴满胶布的双手补衣服、纳鞋底。而父亲虽在农场连队做看青(指看管公家的农作物等)工作,穿着也不讲究,一件洗得发白的解放军服装不知穿了多少年。一块钟山手表,修了又修。父亲喜欢喝茶,却舍不得买好茶叶,常借去赶集、办事的机会,到茶叶店淘些便宜的茶叶末子,回家慢慢“享用”。在父母的影响下,我也从不乱花钱,并把拾大豆、拾废品卖的钱都交与母亲保管。
87年知青返城后,我家被分到徐圩盐场新滩工区。由于父亲工作上刻苦,勤奋踏实,是盐场的“老先进”。他带回的一张张“先进工作者”、“先进个人”等奖状,激励着我努力工作,勇争先进。我高中毕业后,开始被分配到盐滩工作,由于工作努力,任劳任怨,时刻把“勤奋”二字挂在心上,奋发进取。工作做的出色,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不到30岁就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任职。
如今,父亲倡导的“三勤”家风已传到他的孙辈,并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......(何春林)